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新闻 > 临床医疗

新型靶向药物 肺癌患者的新希望

来源:吉林省肿瘤医院 时间:2016-01-27 浏览:

吉林省肿瘤医院有这样一支优秀而辉煌的医疗团队,那就是胸部肿瘤内科,这支团队在程颖院长的带领下,在老中青三代学科梯队的配合下,传承着“团结、求实、奉献、进取”的团队精神。近年来在医疗、科研等方面不断开拓,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科室以胸部肿瘤治疗为主体,与国际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相接轨,作为国家级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目前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96项,最新的抗肿瘤药物几乎均在我院优先得到使用和验证,为吉林省的广大肿瘤病人带来了巨大的获益,同时也使我院的医生优先接触到抗肿瘤药物的最前沿信息,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业务和科研素质,提升了我院在国内肿瘤届的影响力,也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肺癌的发病和死亡率均居于恶性肿瘤之首,也是肿瘤医务工作者关注和着重研究的领域,近年来随着新的靶向药物的问世,其良好的疗效使肺癌患者明显受益。目前上市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有: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克唑替尼及贝伐珠单抗等,这些靶向药物已经成为临床医生熟知的药物,而这些药物仅针对某些特定的人群,并且有些药物在使用后存在着耐药现象,如何攻克靶向药物的耐药,并发现不同机制及靶点的新型靶向药物成为目前肺癌研究领域的热点。

在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年会(ASCO)年会上公布的LUX-LUNG 6临床试验和BIBF1120临床试验就是两个最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我院均为主要参加单位,其中BIBF1120临床试验我院入组为全国第一名。LUX-LUNG 6临床试验结果证实:第二代靶向药物阿法替尼可明显延长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较化疗相比具有临床意义。而刚刚入组结束的达克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中,我院入组的病人也获得了惊人的疗效,已濒临死亡线的患者用药后病情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克唑替尼是新型的针对ALK基因的靶向药物,国内刚刚上市,但价格昂贵,我院正在开展的克唑替尼一线对比化疗治疗ALK阳性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能够入组的患者不仅获得了价值数十万的免费药物,更重要的是生命的延长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使得许多晚期肺癌患者能够回归社会及家庭。

做为主要研究者的程颖院长始终立足于国际肺癌治疗领域的最前沿,牵头将最先进的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引进到我院,一方面造福于广大吉林省肿瘤患者,另外也推进了医院科研及医疗水平的持续发展。目前在研的临床研究中新型分子靶向药物非常广泛,包括克唑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吉非替尼等,也包括目前国际最新型的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是针对CTL-A4的单克隆抗体,其治疗小细胞肺癌及肺鳞癌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正在我院进行中。基于分子靶向药物给肺癌患者带来的获益和希望,现分享我科在临床试验中应用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的病例如下:

病例一:柴某,女,48岁,该患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咳嗽2个半月,伴腹胀、发热、疲乏、无力,发热为间断低热(未超过38.5℃),就诊于松原市某医院,行彩超提示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CT提示右肺癌,肝内多发转移瘤,于2013年1月16日入我院。入院后双肺增强+平扫CT: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旁见分叶状肿块影,大小约为7.3×3.3cm,肿块不均匀强化,余双肺内散在结节影,边缘光滑,以肺野外带为著,双侧锁骨上、纵隔内(2R组 1.9×1.6cm、7组2.0×1.5cm)淋巴结肿大,中度强化。右侧胸腔内见水样密度影。全腹及盆腔平扫+增强CT:肝实质内弥漫性分布低密度肿块影,肿块融合成片,约占据整个肝脏(肝右叶后下段3.7×3.0cm)。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及腹腔肝门区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肿块融合成团,包绕临近组织。印诊:右肺上叶癌,伴双肺多发转移瘤,双侧锁骨上、纵隔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右侧胸膜增厚伴胸腔积液。肝内多发转移瘤。肝右叶占位穿刺病理回报:肝组织内见癌细胞巢,结合免疫组化符合腺癌,倾向肺来源。明确诊断为:右肺腺癌(T4N3M1b)Ⅳ期、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右侧胸腔积液、双肺转移、肝多发转移。患者EGFR为野生型,ALK融合基因阳性,符合我院正在进行的一项在ALK基因阳性的晚期非鳞癌NSCLC患者中应用克唑替尼与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或卡铂对比的3期临床研究入组条件(Crizotinib A8081029),给予入组,随机分组为克唑替尼口服组。患者于2013年2月13日开始口服克唑替尼。用药后患者出现2级恶心、呕吐,无其他不良反应。2周期后复查双肺增强CT: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旁见分叶状肿块影,大小约为2.3×2.6cm,双侧锁骨上、纵隔内(2R组 0.9×1.0cm、7组1.0×0.5cm)淋巴结肿大,中度强化。全腹及盆腔平扫+增强CT:肝实质内弥漫性分布低密度肿块影,肿块融合成片,约占据整个肝脏(肝右叶后下段1.3×1.4cm)。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及腹腔肝门区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肿块融合成团,包绕临近组织。靶病灶最大径之和由14.1cm减小至5.4cm,疗效达PR,非靶病灶包括:双锁骨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其余肝转移病灶,仍存在。右侧胸腔积液消失。总体疗效为部分缓解(PR)。

病例二:李某,女,67岁,患者因刺激性咳嗽半年,加重伴右锁骨上肿物2周,于2013年6月3日就诊于我院。入院后肺部CT及全腹CT平扫+增强:左肺下叶后胸膜下可见肿块影,大小约为4.9厘米,形态不规则,呈浅分叶状,边缘毛糙,可见短细毛刺,密度不均匀,两侧锁骨上、纵隔内隆突下、左肺门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右锁骨上大约2.8厘米,印象诊断:左肺下叶癌,锁骨上、纵隔及左肺门淋巴结转移。双侧锁骨上淋巴结穿刺考虑非小细胞肺癌。明确诊断为:左肺下叶非小细胞肺癌 (cT2N3M0)IIIB期、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左肺门淋巴结转移。患者EGFR为野生型,ALK融合基因阳性。符合我院正在进行的Crizotinib A8081029试验入组条件,给予入组,随机分组为克唑替尼口服组。患者于2013年7月1日开始口服克唑替尼。用药后患者出现1级恶心、呕吐,无其他不良反应。2周期后复查双肺增强CT:左肺下叶后胸膜下可见肿块影,大小约为1.9厘米,形态不规则,呈浅分叶状,边缘毛糙,可见短细毛刺,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病变与胸膜分界不清,两侧锁骨上、纵隔内、隆突下、左肺门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右锁骨上大约1.0cm。患者靶病灶最大径之和由7.7cm减小至2.9cm,疗效达PR,非靶病灶包括:左锁骨上、纵隔、左肺门淋巴结,仍存在。总体疗效为PR。

病例三:付某某,男,50岁,患者因刺激性咳嗽,伴胸闷、气短4个月,为进一步明确诊治于2013年4月1日就诊于我院。入院后肺增强CT:左肺下叶可见肿块影,约8.9cm,形态不规则,呈浅分叶状,边缘毛糙,可见短细毛刺,密度不均匀,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39-99HU,且与胸膜相边,余肺内可见多个小结节影,最大约1.8cm,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印象诊断:右肺下叶癌,双肺转移。肺穿病理:腺癌。EGFR为19外显子缺失突变。明确诊断为:左肺下叶腺癌(T4N0M1a)Ⅳ期,双肺转移。患者病情符合培美曲塞联合吉非替尼与吉非替尼单药一线治疗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化突变的Ⅳ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随机化、2期临床试验(H3E-CR-JMIT),随机分组后,于2013年4月9日开始应用培美曲塞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患者耐受性良好,出现1级皮疹反应,无其他不适反应。治疗6周后复查双肺增强CT:左肺下叶可见肿块影,约5.3cm,形态不规则,呈浅分叶状,边缘毛糙,可见短细毛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39-99HU,且与胸膜相连,余肺内可见多个小结节影,最大约0.8cm,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患者靶病灶最大径之和由8.9cm减小至5.3cm,疗效达PR,非靶病灶:双肺转移病灶,仍存在。总体疗效为PR,患者现已完成9个周期治疗,仍继续应用试验药物治疗中。


数十年来医学工作者对于肺癌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止,从单纯手术到加用术后辅助化疗,从单药化疗到两药联合化疗,从两药联合化疗到靶向治疗,肺癌的研究不断从组织学水平向分子水平深入,其中每一次的进步都耗费了肺癌工作者无数心血,也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及其生物学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多的把焦点聚向了以特异性高、不良反应轻为特点的分子靶向治疗。在这个过程中,转化医学手段得到更多切实的应用,使得临床在肺癌的诊治方法上已经包括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K-RAS等分子突变状态的检测和应用。而2007年一个与肺腺癌相关的分子变异被发现,即EMI4-ALK融合基因,其具有独特临床特征的肺癌的又一分子标志物,昭示着针对ALK的靶向治疗将促使肺癌个体化治疗更加精准有效和逐步走向成熟完善。我科三名患者一例为EGFR突变型,应用吉非替尼,两例为EGFR野生型,ALK融合基因阳性,应用埃克替尼治疗后均达到PR,患者受益明显,且无明显毒副反应,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胸部肿瘤内科病人中类似的从新型靶向药物中获益的患者数不胜数,一项项新的临床试验使患者明显获益,使患者对于生命有了更多的期盼,对于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

我们相信在程颖院长的带领下,在胸部肿瘤内科专业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心贴心的为患者服务,使广大患者在这里体会到专业、细致、满意的医疗服务,为患者的生活注入新的希望。

在线咨询

  • 咨询时间:
    周一至周五
    冬季:
    08:00-11:30
    13:00-16:00
    夏季:
    08:00-11:30
    13:30-16:30
  • 0431-80596607
    (高新院区)
  • 0431-85873390
    (湖光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