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 早筛查 好心态——来自吉林省肿瘤医院专家们的抗癌“金言”
来源:吉林省肿瘤医院 时间:2019-04-24 浏览: 次
今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5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次宣传周主题为“科学抗癌,预防先行”。近日,长春日报记者在第25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走进省肿瘤医院,采访了吉林省肿瘤医院院长程颖和相关科室专家,请专家讲解如何“科学抗癌”。
病患年轻化是一大趋势
癌症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社会负担和医疗花费超高,且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幸福指数的慢性病。而来自省肿瘤医院临床医生的直观感受是,病患正在年轻化。
"在近三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每年接诊的病人大部分都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省肿瘤医院妇瘤一科主任高春英告诉记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体会最深的就是,现在的病人数量要比以前要多,发病率逐年增加的同时,病患年轻化也是一大趋势。
"乳腺癌一般四五十岁以后是高发期,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在我接诊的病人中,最小的病人有十五岁的,其中二十多岁的也经常有。”省肿瘤医院乳腺二科主任医师王佳铭介绍。
根据今年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公布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省肿瘤医院院长程颖告诉记者:“我省癌症患者发病率高,2016年全省癌症患者达7.8万余例,癌症发病率为168.79/10万,死亡率为76.71/10万,远高于全国恶性肿瘤标准发病率(115.84/10万)和标准死亡率(51.18/10万)。2013年至2016年全省累计4万余例患者死于癌症,肺癌、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等是我省的高发癌种。”
有些致癌因素是可控的
近日国家癌症中心权威发布了中国癌症可控的几大危险因素:行为因素,包括吸烟、二手烟、饮酒、缺乏运动等;饮食因素,包括水果和蔬菜摄入量较低、低钙饮食、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摄入、食用盐腌制蔬菜等;代谢因素,包括超重、糖尿病;环境因素包括PM2.5、紫外线照射等;还有感染因素。
"通过控制这些因素,进行癌症的一级预防,可使全国20岁以上癌症患者死亡降低45.2%,我省癌症死亡可降低49.2%。” 程颖分析说,从全国癌症情况分析图谱可见,在全国危险因素排名中,我省位居第三,尤其以吸烟、水果摄入不足和乙肝病毒感染最为严重。其中,我省男性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水果摄入不足、乙肝病毒感染、饮酒和丙肝病毒感染。女性依次为吸烟、水果摄入不足、乙肝病毒感染、PM2.5、超重。
数据中,吸烟、水果摄入不足、超重等因素,在人们看来不过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看似小事,日积月累就会给健康带来极大隐患,甚至会诱发癌症。“致癌因素十分复杂,包括化学、物理和慢性感染等外部因素以及遗传、免疫、年龄、生活方式等自身因素。”程颖说。
"临床中,乳腺癌发病率除了遗传因素,70%与性格、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有关。”王佳铭介绍,平日比较容易生气的性格,乳腺增生发病率就会高,吃过多激素含量比较高的保健品,心态不好,容易焦虑等都会增加发病率,而生活方式引起的致癌因素是可控制的。
早筛早诊可有效抗癌
防治癌症,早筛早诊是关键。“其实1/3恶性肿瘤是可预防的、1/3是可治疗的、部分是可治愈的”,程颖介绍,有效预防癌症应该是大家首选的、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抗癌方式。定期进行专业的早期防癌检查,是人们发现和防治癌症的最佳方法。
"上午手术是一位有乙肝病史的患者,因为没有及时做检查,3年前发现是肝癌,也一直在保守治疗,现在才到医院进行手术。”记者采访省肿瘤医院肝胆胰腺外科主任王斌时,他还在为这位患者惋惜。因此他建议,有乙肝病史的患者,应该定期检查肝功能和检查乙肝病毒是否有复制,如果乙肝病毒有复制,应该吃抗病毒药。王斌还说,其实很多乙肝患者平时没有什么症状,导致很多患者不愿意吃药,但是乙肝病毒对人体产生伤害是不知不觉的,一旦产生肝硬化和肝癌就不可逆了。
"年龄45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的,长期在二手烟环境下,有慢阻肺的人群和有肺癌家族史的人,一定要做肺癌筛查。”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外医科副主任医师李航建议,即使身体没有问题,高危人群也要定期做防癌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癌症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早期癌症治愈率可达90%以上,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生存时间越长,也就是说早筛早诊可有效遏制癌症高发,也是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程颖说,日常生活中,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要定期筛查高危致病因素,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认真对待,将防治癌症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健康生活,远离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