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饮食习惯容易得胃痛,可能你也有!
来源:吉林省肿瘤医院 时间:2019-06-04 浏览: 次
胃痛
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有时忍一忍
或吃片药就过去了
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这样真的可以吗?
专家就提醒
胃痛虽常见
但不容忽视
平时养胃,病时治胃
不良的饮食习惯应尽早纠正
重“护”重“治”
否则胃痛可能越演越烈
长此以往
容易拖出大病
佛山市中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陈锴表示,近年来,胃痛的发病率较高并逐年增长、且大有年轻化的趋势。在我国,每年因胃相关疾病或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人数逐年升高,胃痛已跃升为门、急诊最常见疾病之一。
饮食不节是导致胃脘痛的主要诱因
据介绍,胃脘部痛,是现代人的胃痛最常见的症状,具体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断性,隐隐作痛或胀痛;可在饥饿或饱食时出现,也可与进食无关;可突然出现也可反反复复,伴随嗳气、泛酸、反胃、恶心、呕吐、厌食,严重者排柏油样便、吐血、消瘦等。
陈锴指出,胃痛在中医学里被称作“胃脘痛”。引起胃脘痛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是由于生活不规律,尤其饮食不规律、饥饱失常所致。若饮食不注意,吃辛辣、冰冷、难消化食物及饮酒过量可导致胃痛,同时伴有灼烧感或冷感、喜饮凉水或温水、胃胀满甚至恶心欲吐的症状。
他举例指出,工作太忙顾不上吃饭、吃饭太快、节食等饮食习惯,会伤及脾胃,日积月累,会出现反反复复的脾胃气虚证胃痛,出现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等症状。
饮食有偏嗜,如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会导致脾胃湿热证,出现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大便不畅等症状。
喝冷饮、冰水或腹部受寒后,会出现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得热痛减,遇寒痛增等寒邪客胃证的症状。而长期吃冷饭,寒邪日久伤及脾胃阳气,可能会导致脾胃虚寒证胃痛,出现胃部隐隐冷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等症状。
暴饮暴食会导致饮食水谷停留于胃脘,难以消化,出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进食后痛更甚,嗳腐吞酸,或呕吐腐臭、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厌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等饮食停滞证的症状。
吃饭时争吵易引发胃痛
情绪不稳定、精神压力大也是导致胃痛的一大诱因。所以,在吃饭时要讲究"餐桌礼仪"——少谈公事、避免说教与争吵。许多人把吃饭当作一种应酬方式,殊不知吃饭时谈论工作,会导致精神压力大,影响脾胃运化。
另外,许多父母也喜欢在饭桌上教育孩子,“思伤脾”而“肝气犯胃”,饭桌上的说教与争吵,会导致双方的食欲不振,出现肝气犯胃证胃痛,出现胃脘胀满,胸闷暖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 遇烦恼郁怒则痛作等症状。
平时养胃,病时治胃
出现胃痛时,陈锴表示,针对不同证型使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如脾胃气虚证选用香砂六君汤加减;饮食停滞证选用保和丸加减;肝气犯胃证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寒证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以上方剂需由临床医师诊断病症后开具服用。
佛山市中医院脾胃消化科的岭南名医陈锦锋教授辨证治疗胃痛有独到的经验,他认为调达气机为治疗胃痛的第一要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善用香附、木香、佛手等理气之药,对于胃痛剧烈者,加用延胡索、两面针等活血理气止痛之品。治胃宜消食导滞,善用谷芽、麦芽、鸡内金、神曲等以助疏通、醒脾扶胃。治胃宜调理脾胃、通利结合,若湿浊过重、便溏者,可补益脾胃的同时,用泽泻、猪苓等利小便以实大便。
胃痛常见,却不容忽视
“人们对脾胃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对其他脏腑如心、肝、肾的关注。这种忽视,也是导致胃痛愈演愈烈、引发其他疾病的原因。”陈锴说。
据悉,出现上消化道症状时,多数人听之任之或随便在药店买药服用,西药无问原因一律消炎,中药无需辨证一律养胃,无效时方想起前往医院就诊,即便就诊服药后症状减轻也不重视疗程的延续,常常反复发作。
在出现上腹痛、上腹胀、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纳差等症状后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必要时完善胃镜、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检查以明确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减轻甚至缓解后仍需前往医院复诊,一直坚持至疗程的结束,方为上策。
他提醒,虽然胃痛越来越常见,但是不同的胃痛可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要正确辨证施治,重“护”重“治”,只有及时就诊,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才能远离胃痛,带来长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