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科研  > 新技术

高质量发展-新技术篇|吉林省肿瘤医院成功开展省内首例DSA导引下胆道活检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

来源:吉林省肿瘤医院 时间:2024-02-07 浏览:

近日,吉林省肿瘤医院高新院区综合外科介入组主任孙志强团队成功开展省内首例DSA导引下胆道活检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为胆管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新方向。

27ac7c119fff0610b0045d303ff6c572.png38a19fa190f93eafdd60aa34c317f1b6.png

患者是一名79岁的女性,因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3天就诊于我院。入院肝功结果提示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高达422umol/L。肝脏增强MRI提示:肝总管/胆囊管汇合处肿物,考虑恶性,并继发肝内胆管扩张。初步诊断为肝总管肿物、梗阻性黄疸。经腹部肿瘤外科会诊认为该患高龄,且肿物位于肝门部,外科手术风险大,出血几率高,家属不同意行外科治疗。孙志强团队会诊后判断,该患梗阻部位处于肝总管、胆囊管交汇处,属高位胆管梗阻,不宜行内镜下逆行胆管引流术(ERCP),可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再根据胆管造影情况来判断能否行胆道支架置入术。拟行DSA引导下胆道活检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为后续治疗创造机会,患者家属表示同意,要求行该治疗方案。在明确患者没有手术禁忌症后,团队于CT导引下行PTCD,后于DSA导引下行胆管造影。因胆管梗阻严重,造影后无法通过,即便利用导丝导引也十分困难。经过反复尝试和更换不同硬度导丝后,终于导丝越过梗阻部位,导丝导引导管成功完成胆道造影,明确了梗阻的部位和长度,最终顺利完成了本次胆道支架置入手术。

术后第2天,患者皮肤、巩膜黄染缓解,尿色变浅,胆汁引流量较前减少,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降至264 umol/L,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周后患者胆汁引流量明显减少,总胆红素降至98 umol/L。再次分析病情,拟复查胆道造影明确目前梗阻缓解情况,若胆道通畅可考虑拔除胆道引流管。但患者目前无病理学诊断支持,即便影像学诊断为胆管恶性肿瘤,但病理诊断才是胆管癌诊断的金标准。再次研判病情后,决定术中利用胆道活检毛刷进行刷检,明确肿物性质。术中行胆道造影可见造影剂顺利通过狭窄部位并进入十二指肠,证实胆管通畅,而后行胆道刷检术,成功刷取胆道病变组织一块,送病理活检结果回报示:考虑恶性,倾向腺癌。最终明确诊断为:胆管癌,为接下来的抗肿瘤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下胆道钳夹活检/刷检是一种通过钳夹取得活体组织样本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肝内胆管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一般来说,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下胆道钳夹活检是一项相对安全的技术,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其中最常见的风险是出血和感染。出血可能发生在穿刺和钳夹活检期间,而感染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然而,这些风险的发生率相对较低,通常在1%以下。同时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下胆道钳夹活检可以确定胆道狭窄或梗阻的原因,并可以确定肝内肿瘤的性质。因此,对于某些情况,如无法通过其他方法诊断或治疗的病例,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下胆道钳夹活检是一种非常适宜的检查方法。

孙志强介绍,该项新技术的主要适应症包括:一是胆道狭窄或梗阻的病人,如胆道肿瘤、胆管结石等,需要明确诊断或评估病变性质和范围。二是肝内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等需要明确诊断或评估病变性质和范围。三是胆管引流术后的病人,需要检查引流管是否畅通或病变的再发情况。以及其他需要明确诊断或评估胆管病变的病人。

图片5.png

该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吉林省肿瘤医院在梗阻性黄疸的诊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吉林省肿瘤医院将继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以构建和完善新时代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体系为目标,按照“坚持四个面向、聚焦肿瘤领域、强化系统创新、打造特色优势、追求卓越贡献”的思路,围绕健康中国、健康吉林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解决肿瘤领域核心科学技术问题为导向,以深化科研创新制度改革和治理能力提升为保障,加强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部署,实现高端科研平台实体化运行,显著提升科研创新的平台支撑能力,有力支撑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实质贡献。


在线咨询

  • 咨询时间:
    周一至周五
    冬季:
    08:00-11:30
    13:00-16:00
    夏季:
    08:00-11:30
    13:30-16:30
  • 0431-80596607
    (高新院区)
  • 0431-85873390
    (湖光院区)